木笛演奏家 Recorder player- 陳孟亨
Apr. 10, 2017
Giovanni Battista Fontana (ca.1580 / 89 - ca.1630),義大利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他的完整作品收錄在1641年出版的Six solos sonatas with bass continuo and twelve sonatas with multiple solos voices. 關於他的資訊幾乎都是從這套作品的序言得知的。
他的器樂獨奏奏鳴曲中依循著早期的舞曲和文藝復興法國香頌Chanson的風格,他的特徵與其他巴洛克早期音樂的差異是作品以一致性的氛圍貫穿全曲,較少有速度對比與反差變化性,音樂上著重於在每個重複樂段的裝飾音形式和對稱的精心安排。他的樂曲中的獨奏聲部和數字低音聲部是同等的重要的,兩個聲部互為夥伴,進行一場迷人精緻的對話。
Sonata Sesta 第六首奏鳴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xiJOGx0F4
Maurice Steger, Recorder
Naoki Kitaya, Harpsichord & Organ
Brian Feehan, Theorbo
Lorenz
Duftschmid, Viola Da Gamba
Feb. 28, 2017
228 和平紀念日的這一天,希望愛這塊土地的您能靜下心聆賞蕭泰然老師創作的這首《1947序曲》。
這首20分鐘的作品,樂曲中起伏蕩漾的音樂層次,如同訴盡了台灣人四百年來的歷史,蕭泰然老師創作的每個音符都透澈的表達了對台灣土地的愛,讓聆聽者總能深深地被打動,心中隨之震撼蕩漾。台灣文庫的創辦人林衡哲醫師曾這樣說:「蕭泰然教授的1947序曲,儼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及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都是以重演歷史使命感的情懷寫下對祖國的摯愛。」蕭泰然老師在1993年著手創作這個作品,卻因為心臟病發而停擺,從死亡邊緣走回來的蕭泰然,在1994年完成了這個作品,也讓這個作品更是充滿了生命的光輝。
樂曲整體結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管弦樂團演奏出台灣哭調等民謠的主題旋律,在一開始由雙簧管吹奏《一隻鳥仔哮啾啾》為主導動機,旋律中傳達出深切的哀痛、孤獨、和寂寞,來表達228事件中遭受迫害的台灣人民,以及當時台灣人民間的疏離與猜忌。第二部分由獨唱和合唱唱出詩人李敏勇所寫的「愛與希望」,表達的是真正的愛是來自理解、包容和寬恕,希望能撫平228事件家屬心中的恨與怨。第三部分是大合唱鄭兒玉牧師作詞的「台灣翠青」,則強調對土地的愛,希望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能互相包容與尊重,手牽手,共創希望的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Kt_vvuKfxc
Feb. 20, 2017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上學期的音樂欣賞課程。
上學期的音樂欣賞並非如往常的通識延伸課程,而是執行教育部敘事力計畫的跨領域三門課程之一。學期初,如同往常,選課人數爆滿,我向學生說明這是門計畫課,會有課群活動、場域參訪、專題製作要基於利他精神思考與研究、課堂中會融入敘事能力教學...等等。緊接著,學生開始退課,從一開始的50人開始遞減,從學期初的加退選,到期中的停修,一直有人離開。我會站在老師的立場,和想退課停修的同學聊聊,會退課學生的答案不外乎通識課為何要這麼累?這不是聽音樂的課嗎?為何要做音樂以外的事啊?
最後有35位學生留下來,和我們共同體驗一學期不一樣音樂課程。我們去探查場域,從場域中尋找人與文化和音樂的關聯,秉著利他的精神,找出可以回饋給場域社區的事情。兩小時課程中,一小時講授課程,一小時進行世界咖啡館分組討論分享,以音樂常識為基底,提升學生敘事表達能力。
三個不同專業的班級,跨領域合作,最後在社區中和里民們共同完成一場精采的展演。我的音樂課,學生學到的已經是比音樂更多可帶著走的生活能力了!
跨域跨學科合作,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台灣的孩子們應該儘速改變思維,跟上全球變遷的腳步。
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能力,而非追求高分數,老師要了解,學生要知道,家長更應該認清這個事實。不要再讓分數扼殺了您的孩子多元化學習的機會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98
Feb. 20, 2017
Telemann給長笛的幻想曲,在1732/33年出版,雖然,在手稿的封面寫上給Violin,但是,從曲子裡的調性線索,顯示出是給長笛的作品;它裡面把單按鍵的巴洛克長笛困難吹的調性都避掉了,例如B大調、C小調、F小調、升F大調。另外,還有一套給小提琴的無伴奏幻想曲,以及一套給Viola da gamba的幻想曲(Aldo老師說這套遺失已久曲子最近找到了,而且,已經進行錄音,近期會出版)。
Telemann出版這套作品時,是他在漢堡的時期,在這個時期(1728-1740),他把他的音樂作品當成細緻的藝術品一般,每個視角都很美,如Musique
de Table,XII Solos a Violon ou Traversiere。在這個時期他的音樂作品有幾個特性:每一套的音樂作品變長了,一套作品的曲子從6首變成12首;樂章的形式變得多樣化,樂章的標題也變得很不同,不僅僅是速度的記號,更多情緒和表情的記號,例如soave;樂章間的調性關係變化更大,在慢板樂章會使用一些少用的調性;音樂表情的對比大,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法國和義大利的風格在同一個樂章中混合使用;節奏的變化變得更不可預期的,尤其是在慢板樂章;波蘭民謠舞曲的風格在快板樂章以更有精神的能量呈現。
而這套給長笛的十二首幻想曲,我會以三個方向來討論。
Music as Encyclopedia。這一套作品可以說是Telemann當時期的風格的反射,這一套作品的曲子如同百科全書一般,把他當時慣用的樂曲形式都呈現在這一套作品裡。例如,前奏曲-賦格形式,第一首,第十一首第二樂章;巴洛克早期的教堂奏鳴曲式,第二首、第九首;組曲形式suite form,第八首、第十首;法國序曲風格,第七首;巴洛克晚期奏鳴曲風格,第四首;協奏曲形式,第十一首。各式舞曲形式,如第一首的巴瑟比埃舞曲,第二首、第七首、第九首的布雷舞曲,第三首、第五首、第八首的吉格舞曲,第八首最後樂章的波蘿奈斯舞曲,第十首的庫朗舞曲,第十首最後樂章的小步舞曲,第五首夏康舞曲等等。
Goûts Réunis
混合的風格在早期作品就開始,但是在這個時期更是活用。在義大利的樂章中可以看到法國的舞曲風格,尤其在慢板樂章可以看到豐富的法國的裝飾音agreement,即使不是以符號表示,仍可看到其風格。如第二首的第三樂章,第五首的第一樂章,第六首的第一樂章,第九首的第一樂章等等。
Rhythm as an Expressive Device
節奏的變化成為音樂情緒表達的動力,例如,第四首第二樂章一開始的切分音型,讓整個樂章充滿跳躍前進的動力,第四首第三樂章為兩拍子的波蘭舞曲節奏,第八首第三樂章為三拍子波蘭民謠節奏,第五首第三樂章的Giga
Canarie dance。(文:陳孟亨)